您好,欢迎光临大通老爷山风景旅游区!
客服中心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店铺动态 > 老爷山上回荡的花儿
老爷山上回荡的花儿
2014/6/26 16:34:07

一连几天,漫山遍野,人山人海,歌声如潮,震撼山川。一时间老爷山上开满了高亢嘹亮、婉转悠扬的“花儿”。有学者认为“花儿会”与《周礼•地官•媒氏》所描绘的“中春之月,令会男女。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。若无故而不用令者,罚之。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”场面相似。时处仲春之月,男女可自由相会,也可以“奔者不禁”,倾诉完心中的感情,可以悄悄离开,去谈情说爱,共结连理,举案齐眉。据说早先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“花儿会”时,来参加“花儿会”的男男女女社交完全自由,自由对歌,自由交友,不少人因“花儿会”喜结连理。老爷山“花儿会”与中原桑林之舞有相似之处,但毕竟是因朝山会衍生的,与中原的桑林之舞又不完全相同。
“花儿会”上男女即兴对唱竞技深受人们喜爱,密林花丛之中,氛围宽松,场面热烈,有别于有诸多禁忌“你唱时老汉们骂哩”的村庄。面对盛夏美景,人们可纵情对歌,即兴编唱,或含蓄,或大胆挑逗。如“老爷山上的刺梅花,扎是扎呀摘两把。只要尕阿姐说句话,死哩活哩(是)我不怕。兔儿钻到刺底下,老鹰来了它不怕。 要想把这路断下,除非我把气咽下……”大胆坦率的心声,让心中情感的潮水随歌而起,让萦绕于心头的真爱之歌无拘无束的流淌。“高墙的园子里白牡丹,叶叶儿苫过了塄坎。早起晚夕的我你(哈)牵,你我(哈)没牵过半天。”让人们在经受重重物质与精神的钳制后,让沉重心灵透一口气,消散心头的忧虑,激发生存的念想,成为人们熨帖心灵的“护心油”。许多的“花儿”调令就是对恋人的代称,如《大眼睛令》、《尕三妹令》、《乖嘴儿令》、《红花姐令》、《尕阿姐令》、《尕阿哥令》、《我的人令》、《好心肠令》,这些浓烈的调令其实就是庄稼人的爱情宣言!
        老爷山上,“花儿”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人,“花儿会”上人山人海,男女老少,摩肩接踵,人人都着盛装,个个皆露喜色。有衣着黑马甲、头戴白帽的回族小伙,有戴漂亮插花小礼帽,腰带绣工考究裹锦缎背心,胸前挂满银项圈,穿云边绣花鞋的土族阿姑,还有一身锦缎藏袍,头戴金玉珠宝首饰,梳小辫的藏族姑娘。他们五彩缤纷的服饰成了“花儿会”的一抹亮丽的风景。“花儿会”上人们没有贵贱之分,没有民族之别,眼中、耳中、心中只有传唱了几百年的“花儿”,只有呵护心灵自由的“护心油”,只有对幸福、自由的憧憬。有人感叹:“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这样场面宏大,参与人数众多,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民间文艺活动了”。
        “花儿”是饱含人生哲理,体现人们纯朴感情的一种说唱艺术,既有民间口头诗词的传承,又有民间音乐曲调的传承,是青海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的宝库。“花儿”还有极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:老爷山“花儿会”,伴随着朝山会而产生,至今仍然保留着朝山会的依存性特征,“花儿”中的婚嫁服饰、居室物产、饮食交通、风土人情,为深入研究河湟各族人民过去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宗教、民族提供史书上没有的资料;“花儿”中的民风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可靠证据;“花儿”中朴素、生动的方言俗语,是研究语言发展史和方言学的宝贵材料;“花儿”中又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之后的痕迹,体现了汉、回、土、藏、蒙古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,“花儿”是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的奇葩!
        “花儿本是心上的话,不唱时由不得个家(自己)”,追求纯真的爱情,憧憬幸福的生活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,“花儿会”上人们坦诚相待,率真的“花儿”能沟通感情,消除隔阂,拉近距离,对于有汉、回、土、藏、蒙古等23个民族的大通县来说,“花儿会”无疑是加强民族交流与沟通、减少隔膜、增进民族大团结的润滑剂。  2005年,CCTV“一路顺风”栏目组来大通县老爷山采风,热情的民众当场一展歌喉,用热情奔放、曲调丰富的大通“儿”给八方宾客留下了深象,让来宾们领略了青海“花儿”文化的艺术魅力。2005年,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。
        随着现代媒体和商业大潮的冲击,老爷山“花儿会”呈萎缩态势,为保护这一传统文化,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委、县政府以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方针,从领导支持、开发、专项资金、宣传等方面全力保护老爷山“花儿会”,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2006年5月20日老爷山“花儿会”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        如今老爷山正面临巨大的发展际遇,县委县政府正斥巨资全力打造老爷山精品旅游区,建设周边地区景观,改变老爷山基础设施,给老爷山“花儿会“这朵奇葩营造了一个自由绽放的平台。相信“老爷山上的刺梅花儿”会更艳更香!(作者:冶生福)